弢鈐
成語(Idiom):弢鈐
發音(Pronunciation):tāo q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物的品質或行為舉止有所不端,不合乎正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弢鈐是一個古代的成語,由“弢”和“鈐”兩個字組成。其中,“弢”指的是弓箭彎曲,彎曲不直;“鈐”指的是印章,也可理解為封印。因此,弢鈐形容人的品行或行為舉止有所不端,不合乎正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弢鈐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不正直、品德敗壞,違背道德準則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誠實、不守信用、不遵守社會規范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弢鈐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官員。相傳,有一位官員在擔任職務期間,貪污受賄,行為不端。他的行為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和批評,被人們形容為“弢鈐”之人。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成為了一個用來批評不誠實和品行敗壞的形容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弢鈐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商人為了牟取暴利,不惜使用假冒偽劣產品,真是個弢鈐之人。
2. 他的行為舉止不端,被人們戲稱為弢鈐之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弢鈐的發音“tāo qián”與“討錢”進行聯想。討錢是一個不正當的行為,與弢鈐的含義相符合。將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有助于記憶和理解弢鈐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的成語和其故事,可以幫助提高對漢語語言和文化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經常作弊,真是個弢鈐之人。
2. 初中生:那個學生為了贏得比賽,不擇手段地作弊,真是個弢鈐之徒。
3. 高中生:這個政治家在選舉中使用了虛假的承諾和手段,被人們認為是個弢鈐之人。
4. 大學生:一些商人為了牟取暴利,不擇手段地欺騙消費者,真是一群弢鈐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