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衷
基本解釋
不善;不誠。《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君若惠保敝邑,無亢不衷,以奬亂人,孤之望也。” 孔穎達 疏:“衷,善也。”《國語·楚語下》:“其為人也,展而不信,愛而不仁,詐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
(1).不合適;不恰當。《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服之不衷,身之災也。” 杜預 注:“衷,猶適也。”《左傳·昭公十六年》:“發命之不衷,出令之不信。” 杜預 注:“衷,當也。”《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凡是這些過於華靡不衷的服飾,都是 安老爺 平日不準穿戴的。”
(2).不符合。《明史·刑法志三》:“刑法有創之自 明 ,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
成語(Idiom):不衷(bù zhōng)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一致;不同意見或看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衷是指人們對于同一問題或事物有不同的意見或看法,無法達成一致。它表示在某個問題上,人們的觀點相互矛盾,無法達成共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衷常用于描述團隊、組織或社會中存在的意見分歧,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對某個問題的猶豫不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衷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原文是“人臣莫不衷心于君,父子莫不衷心于家。”這句話意思是說,作為臣子對君主應該忠心耿耿,作為父子對家庭也應該心心相印。后來,不衷逐漸演變為表示意見不一致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衷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不”和“衷”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不衷一是,無法達成共識。
2. 會議上各方代表對于這個提案的意見不衷,討論一直沒有結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衷”與“不一致”進行聯想來記憶。兩個詞語的意思相似,都表示不同意見或看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意見分歧相關的成語,如“眾口紛紜”、“眾說紛紜”等,以擴大對于意見不一致的描述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對于今天的活動安排不衷一是,有些同學想去游樂園,有些同學想去博物館。
2. 初中生:我們班同學對于這個問題的意見不衷,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對。
3. 高中生:學校組織的辯論賽上,選手們對于這個議題的觀點不衷一是,爭論激烈。
4. 大學生:在團隊項目中,成員之間對于工作分配的意見不衷一是,需要進行協商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