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容
基本解釋
無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四回:“迅赴新任,毋容來京請訓。”
成語(Idiom):毋容(wú ró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ú r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容許、不能允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毋容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由“毋”和“容”兩個字組成。毋表示“不”、“不要”,容表示“容許”、“允許”。合在一起表示“不容許”、“不能允許”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毋容常用于表示不允許或不容忍某種行為或情況。可以用來表達對不合理、不正當行為的不容忍,或者表示對某種事情的堅決反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毋容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當時,魯國的昭公在位時,他的兒子曹伯因為犯了罪被趕出了家族。后來,曹伯在外面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一直沒有放棄改過自新的機會。最終,曹伯回到了家族,昭公接納了他。于是,有人對昭公說:“您既然接納了曹伯,那么其他人也應該被接納。”昭公回答說:“曹伯是因為他的悔過才被接納的,其他人沒有悔過,我是毋容接納的。”從此,毋容成為了表示不容許或不容忍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毋容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毋”表示“不”,“容”表示“容許”。兩個字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固定的詞組,表示“不容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種不道德的行為是毋容的,我們不能容忍。
2. 在我們的社會中,貪污腐敗是毋容的,必須堅決打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毋容”理解為“不容許”的意思來記憶這個成語。同時,可以將其與其他含有“不容”的成語進行對比記憶,如“不容置疑”、“不容忽視”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毋容”相關的成語,如“毋庸置疑”、“毋庸諱言”等。這些成語都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表達不容許、不容忍的意思。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作弊,這種行為是毋容的,老師一定會嚴肅處理。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毋容暴力行為,要尊重他人的權益。
3. 高中生(16-18歲):在學校里,任何形式的欺凌都是毋容的,我們要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4. 大學生(19歲以上):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違法、違紀行為毋容置疑,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