稾鞂
成語(Idiom):稾鞂
發音(Pronunciation):gǎo guā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行為言語不正派,不誠實,不可信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稾鞂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稾的意思是莊稼的莖和穗,鞂是指鞂鞅,即馬鞍上的皮帶。稾鞂合在一起,形容人的行為言語不正派,不誠實,不可信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行為不誠實、不可靠,常常用于批評別人的不誠實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稾鞂的故事源于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的官員叫孟嘗君,他非常聰明,但是卻不誠實。有一次,他出使另一個國家,他在回國的路上,碰到了一個老農民,農民看出了孟嘗君的不誠實,就用“稾鞂”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從此以后,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稾鞂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稾鞂,沒人信任他。
2. 這個商人的信譽很差,經常做稾鞂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稾鞂”這個成語與不誠實的行為聯系起來,想象一個莊稼的莖和穗被馬鞍上的皮帶綁住,無法自由生長,就像一個人的行為受到不誠實的驅使,無法正常發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稾鞂相似的成語,例如“言而無信”、“口是心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經常說謊,真是稾鞂!
2. 初中生:這個人的行為太稾鞂了,別人都不敢和他交朋友。
3. 高中生:在商場上,誠信是最重要的,不能做稾鞂的事情。
4. 大學生:社會上有很多人做稾鞂的事情,我們要保持誠實守信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