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衣疎食
成語(Idiom):弊衣疎食
發音(Pronunciation):bì yī shū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生活貧困,衣食不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弊衣指破舊的衣物,疎食指飲食不足。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生活貧困,衣食不足的困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用于描述生活困頓、貧窮的情況,也可以形容生活節儉、簡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襄公七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齊國的襄公聽說晉國有一位賢士名叫韓宣子,便派人去請他來齊國任職。韓宣子來到齊國后,襄公卻發現他衣衫襤褸,饑餓不堪,便問他為何如此。韓宣子回答說:“我相信君王的德行,所以不遠千里而來。但因為路途遙遠,我已經用盡了所有的財產。”襄公深為感動,于是命人給他提供食物和衣物。這個故事中的“弊衣疎食”形象地描繪了韓宣子的生活狀態,后來被人們用來形容貧窮的生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弊衣和疎食分別表示衣物破舊和飲食不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境貧寒,常年過著弊衣疎食的日子。
2. 雖然生活簡樸,但他從不抱怨自己的弊衣疎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手里拿著一碗稀飯,形象地表達了生活貧困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貧困生活,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堅持和奮斗的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爸爸說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過弊衣疎食的日子。
2. 初中生:他從小就生活在弊衣疎食的環境中,但他一直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大學。
3. 高中生: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從不因為弊衣疎食而放棄追求夢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