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籠
成語(Idiom):樊籠(fán lóng)
發音(Pronunciation):fán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束縛人的環境或條件,比喻限制人自由發展的環境或條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樊籠,樊指圍起來的籬笆,籠指囚禁的籠子。原指囚禁鳥獸的籠子,后用來比喻限制人的環境或條件,使其無法自由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受到各種束縛、限制,無法自由發展的情況,也可用于批評現實社會中的各種不公平現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樊籠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一章中。故事講述了莊子與惠子在桃花源中相遇,莊子告訴惠子他可以逍遙自在地生活,遠離塵囂和世俗的束縛。莊子比喻人生活在樊籠中,只有擺脫了外界的束縛,才能真正自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樊籠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覺得自己被工作的樊籠困住,沒有時間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2. 這個社會的各種規則和條條框框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樊籠,限制了人們的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樊籠”與囚禁的籠子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聯想。可以想象自己被囚禁在一個樊籠中,無法自由飛翔,從而理解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束縛手腳”、“桎梏”等,了解更多關于限制和束縛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鳥被放入樊籠里,不能自由飛翔。
2. 初中生:學習壓力和各種規定讓我們感覺像被囚禁在一個樊籠里。
3. 高中生:社會競爭的激烈讓我們感到自己被樊籠所困,無法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