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吏
基本解釋
舊謂在衙門內供職。《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有個房分兄弟,行三,人都叫他 潘三爺 ,現在布政司里充吏。”
成語(Idiom):充吏(chōng lì)
發音(Pronunciation):chōng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代擔任官職的人,但卻沒有實際才能或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充吏一詞源于古代官制,吏指官吏,充指代替、充當。充吏指的是被委任為官吏,但卻缺乏實際能力或才干,只是充當一個名義上的官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被任命為官職,但卻沒有真正才干或能力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那些虛有其表,只顧形式,卻缺乏實際能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充吏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西漢時期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員。楊震曾在西漢官府中任職,但并沒有真正的才能和能力,只是充當了一個官員的名義。因此,充吏一詞就成為了形容此類人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充吏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充”和名詞“吏”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任命為領導,但只是個充吏,沒有實際的才能。
2. 這個職位被充吏占據了,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沒有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充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充滿空氣的吏,表示這個官員雖然有名無實,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官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如“名不副實”、“虛有其表”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被老師任命為班長,但只是個充吏,不會組織大家學習。
2. 初中生:這個政府官員只是個充吏,不懂得如何解決實際問題。
3. 高中生:雖然他成為了公司的高管,但只是個充吏,沒有真正的管理能力。
4. 大學生:這位教授雖然名氣很大,但只是個充吏,沒有真正的學術造詣。
5. 成年人:這個政府官員只是個充吏,只會空談,沒有實際行動。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充吏”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