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
基本解釋
◎ 三思 sānsī
[think again and again]反復思量,再三權衡
凡事要三思,免得后悔
依老爺這話,不但不能報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還要三思為妥。——《紅樓夢》
詳細解釋
謂少思長,老思死,有思窮。《荀子·法行》:“ 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孔子家語·三恕》:“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再三思考。《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 子 聞之,曰:‘再,斯可矣。’” 漢 張衡 《東京賦》:“憲先靈而齊軌,必三思以顧愆。”《南史·毛喜傳》:“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清 洪昇 《長生殿·埋玉》:“若軍心安,則陛下安矣。愿乞三思。”
成語(Idiom):三思(sān sī)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三思意指在做事之前要深思熟慮,三次思考后再行動。它強調了謹慎和慎重的態度,以避免錯誤和后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思是由“三”和“思”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它的含義是在做決定或采取行動之前,要經過三次思考和考慮。三思強調了謹慎、慎重和審慎的態度,以避免錯誤和后悔。它提醒人們在面臨重要決策時應該冷靜思考,權衡利弊,避免草率行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思通常用于提醒人們在做出重要決策之前要慎重考慮。它可以用于各種情境,如工作、學習、人際關系、投資等。無論是面臨職業發展、婚姻選擇還是財務決策,三思都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可以幫助人們避免錯誤和后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思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故事或傳說。它是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形成的,反映了人們對謹慎和慎重態度的重視。三思作為一個普遍的道德準則,被廣泛傳承和應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思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三思”和賓語“事情”組成。動詞“三思”表示進行三次思考,賓語“事情”表示需要思考的具體事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做出決定之前,你要三思而后行。
2. 這個決策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需要三思而后決定。
3. 不要草率行事,三思而后做出決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三思”相似的詞語或場景進行聯想記憶。例如,將三思與“三次思考”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做出決策之前進行了三次深思熟慮。另外,可以將“三思”與“三思而后行”這個成語的意義聯系起來,強調了謹慎和慎重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三思相關的成語,如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等。此外,可以通過閱讀與謹慎決策和慎重思考相關的故事和名人事跡,深化對三思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參加比賽之前,我要三思而后行,確保做好準備。
2. 初中生:做決定之前,我們應該三思而后言,不要輕易答應別人。
3. 高中生:選擇大學專業是一個重要的決策,我要三思而后決定,避免后悔。
4. 大學生:在創業之前,我們需要三思而后行,仔細評估市場和風險。
5. 職場人士:在面對職業發展選擇時,我會三思而后行,不盲目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