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圖
基本解釋
舊俗冬至后八十一日之計日圖。簡稱“九九圖”。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卷下:“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臙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徐珂 《清稗類鈔·時令類》:“ 宣宗 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后雙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按,舊俗以冬至為入九,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諺。
成語(Idiom):九九消寒圖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jiǔ xiāo hán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天寒地凍的冬季,寒氣被九九消除,天地恢復溫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九消寒圖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其中九九代表了極寒的冬季,消寒則意味著寒冷被消除。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冬季的嚴寒被消除,溫暖重歸大地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九消寒圖常用于描述冬季的變化,可以用來形容寒冷的天氣逐漸轉暖,春天即將來臨的情景。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團結一致,共同克服困難,戰勝冷暖的艱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張九九的畫師,他擅長繪制山水畫。有一年的冬天,世間遭遇了極寒的天氣,百姓們生活在嚴寒之中十分痛苦。張九九為了幫助人們渡過寒冷的冬季,創作了一幅名為《九九消寒圖》的畫作。畫中描繪了九九個溫暖的太陽,照耀著冰雪覆蓋的大地,寒氣被消除,天地恢復了溫暖。這幅畫作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溫暖,成為了九九消寒圖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九消寒圖的結構為“數詞 + 動詞 + 名詞 + 名詞”,其中九九為數詞,消為動詞,寒為名詞,圖為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冬天已經過去了,春天的九九消寒圖正在展現在我們眼前。
2. 在這個困難的時刻,我們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創造九九消寒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九個“九”字排列成一個圖形,形象地表達九九消寒圖的含義。可以將這個圖形與溫暖、春天等詞語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畫作相關的成語,如山水畫、國畫等。還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繪畫技法和藝術家的故事,深入了解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冬天過去了,春天的九九消寒圖終于到來了。
2. 初中生:我們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創造九九消寒圖,迎接新的挑戰。
3. 高中生:九九消寒圖的寓意是寒冷被消除,希望重歸大地。
4. 大學生:通過努力工作,我們可以共同創造九九消寒圖,使生活變得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