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
基本解釋
山名。在 山東省 諸城市 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濰水》:“ 濰水 又東北, 涓水 注之。水出 馬耳山 ,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舉,望齊馬耳,故世名焉。” 宋 蘇軾 《雪后書北臺壁》詩之一:“試掃北臺看 馬耳 ,未隨埋沒有雙尖。”
成語(Idiom):馬耳
發音(Pronunciation):mǎ ě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對聽到的勸告或警告不予理會,不加思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耳原指馬的耳朵,因馬的耳朵靈敏,能聽到遠處的聲音。成語“馬耳”比喻人聽到勸告或警告之后,像馬一樣不予理會,沒有反應,也不加思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不聽勸告、聽之不悟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做公孫龍的人,他有一匹馬,這匹馬非常頑皮,無法被人控制。有一天,公孫龍的朋友勸告他說:“你應該把馬的耳朵割下來,這樣它就聽不到其他人的指令了。”公孫龍沒有聽從朋友的勸告,結果馬還是一樣頑皮。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形容不聽勸告、聽之不悟的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馬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勸告他的朋友不要走捷徑,但他的朋友卻像馬耳一樣不予理會。
2. 老師多次警告學生不要作弊,但有些學生就是馬耳聽聞,依然不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馬耳”與馬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馬的耳朵像個開關一樣,聽到別人的勸告時,可以選擇打開開關接收信息,而不是像馬耳一樣關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聽之不悟、不聽勸告相關的成語,如“充耳不聞”、“熟視無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按時完成作業,但有些同學還是馬耳聽聞,不在意。
2. 初中生:父母多次勸告我不要玩手機太久,但我有時也會馬耳聽聞,不想停下來。
3. 高中生:老師反復提醒我們要做好考前復習,但有些同學卻馬耳聽聞,結果成績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