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旗
基本解釋
◎ 義旗 yìqí
[banner of righteousness] 義軍的旗幟;也借指義軍
英文翻譯
1.the banner of an army fighting a just war; banner of righteousness
詳細解釋
(1).為正義而戰(zhàn)的或起義的軍隊的旗幟。《周書·賀拔岳傳》:“若首舉義旗,伐叛匡主,何往而不尅,何向而不摧!” 唐 駱賓王 《代李敬業(yè)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革命初受難, 南昌 舉義旗。”
(2).借指義師。《晉書·溫嶠傳》:“公若違眾獨反,人心必沮,沮眾敗事,義旗將迴指於公矣。” 明 王世貞 《過固始許忠節(jié)公祠》詩:“義旗十萬橫江起,忽有長虹穿賊壘。”
成語(Idiom):義旗
發(fā)音(Pronunciation):yì q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義旗是指為了正義和公理而揮舞的旗幟,象征著為了正義事業(yè)而奮斗。也用來形容為了維護正義而勇敢地站出來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義旗的字面意思是義義之旗,旗幟代表著一種價值觀念和信仰,義旗就是為了正義而揮舞的旗幟。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為了正義事業(yè)而奮斗,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義旗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為了正義事業(yè)而奮斗不懈的精神。可以用在各種正義行動、社會公益活動、法律維權(quán)等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鄭國公子重耳曾經(jīng)流亡在外,后來回國后,他為了恢復(fù)鄭國的國力,發(fā)動了一場革命。重耳以義旗為信仰,帶領(lǐng)著一支義軍,最終成功奪回了鄭國。這個故事中的義旗成為了象征正義和勇氣的象征。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義旗是一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成語,由“義”和“旗”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維護正義,揮舞起義旗,帶領(lǐng)著人民奮勇前進。
2. 在這個不公正的社會,我們應(yīng)該高舉義旗,為正義而戰(zhàn)。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義旗形象化,想象成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上面寫著“義”字,象征著為了正義而奮斗的精神和勇氣。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正義、公正、勇氣相關(guān)的成語,如“義無反顧”、“義正辭嚴(yán)”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我們要像義旗一樣,為了公平和正義而努力學(xué)習(xí)。
2. 初中生:在面對欺凌時,我們應(yīng)該高舉義旗,勇敢地站出來。
3. 高中生:只有高舉義旗,才能為社會的正義事業(yè)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