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濟
基本解釋
猶成功。 宋 范仲淹 《奏乞張去惑許元》:“臣所舉此二人,若不能辦濟,臣甘失舉之罪。”《元典章·戶部十·僧道稅》:“將來有蠻子田地里,每年軍站的氣力,不揀甚么用的,辦濟呵,多率是百姓每的納稅糧里成就。”
成語(Idiom):辦濟(bàn jì)
發音(Pronunciation):bàn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幫助、救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辦濟指在困難或危險時給予幫助和救濟。它強調了人們在困境中互相扶助、共同渡過難關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辦濟常用于描述人們在遇到困難或危險時相互幫助、互相救濟的情景。它可以用來表達對他人困境的關心和幫助,也可以用來鼓勵人們在困難時互相支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辦濟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樊於期的人,他非常樂善好施,經常幫助窮人和困難的人。一次,樊於期遇到了一個饑餓的人,他立即把自己的糧食分給了那個人。后來,這個人成為了齊國的大臣,他非常感激樊於期的幫助,于是寫了一篇文章來表達對樊於期的敬佩和感謝。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辦於期之濟”,意思是“幫助了樊於期的人”。后來,人們把這句話中的“辦濟”合并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幫助和救濟他人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辦濟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辦”是動詞,意思是“幫助”,“濟”是動詞,意思是“救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次地震中,許多志愿者紛紛前來辦濟受災群眾。
2. 他經常在社區里辦濟那些生活困難的老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樊於期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辦濟這個成語。想象樊於期幫助他人的場景,將辦濟與樊於期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可以更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助人為樂、施舍等,來擴大對于辦濟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看到街上有個流浪狗,他立刻辦濟了它,給它買了食物和水。
2. 初中生:我和同學們一起籌集了一些書籍,辦濟了學校的貧困學生。
3. 高中生:在地震災區,許多志愿者前來辦濟受災群眾,提供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