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吭
成語(Idiom):扼吭
發音(Pronunciation):è k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阻止或壓制言論,使人無法發表自己的意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扼吭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扼”和“吭”兩個字組成。扼有捏住、掐住的意思,吭指喉嚨。合在一起,形容喉嚨被捏住,喊不出聲音,比喻被人壓制言論,無法發表自己的意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某種情況下,個人或群體的言論受到限制或壓制,無法自由表達意見的情況。比如在某些政治體制下,人們的言論受到嚴格限制,無法自由發表政見;在某些組織或團體中,個人的意見被忽視或壓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扼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據傳,戰國時期,齊國衛將軍驃騎因為直言忠誠,多次上書勸諫國君,但卻被國君壓制言論,無法發表自己的意見。后來,驃騎被秦國所滅,成為了歷史上扼吭的代表人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扼吭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國家,人們的言論受到了扼吭,無法自由表達意見。
2. 他在公司中的意見經常被扼吭,無法得到重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扼吭的發音記憶為“厄吭”,并聯想到被壓制言論的情況,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言論自由、言論壓制相關的成語,如言不由衷、閉口無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總是扼吭我們的發言,我們都害怕提問。
2. 初中生:學校里有些規定扼吭了我們的自由,不能自由穿著校服。
3. 高中生:政府的網絡審查扼吭了我們的言論自由,我們無法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