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律
基本解釋
(1).不效法;不遵循。《荀子·非十二子》:“勞知而不律先王,謂之奸心。”
(2).不馴順;不守法。《朱子語類》卷一三○:“ 東坡 如此做人,到少間便都排廢了許多許多端人正士,卻一齊引許多不律底人來,如 秦 黃 雖是向上,也只是不律。”《元史·來阿八赤傳》:“有兩卒自傷其手以示不可用, 阿八赤 檄樞密并行省奏聞,斬之以懲不律。”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張文翔》:“御史按 吳中 不律, 翼 忿忿不能平,因建白數事,指斥頗多,竟為眾所傾,謫 開平 數年,以宥還。”參見“不劣方頭。”
(3).筆。《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 郭璞 注:“ 蜀 人呼筆為不律也,語之變轉。” 清 吳騫 《<拜經樓詩話>自序》:“予於有韻之語,初未能研其得失,諳其良楛,又烏足以操三寸不律,而雌黃而陽秋哉?”
成語(Idiom):不律
發音(Pronunciation):bù lǜ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守紀律,不遵守規定或規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不守紀律,不遵守規定或規矩。形容行為不端,不守法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不守紀律、不遵守規定或規矩的人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成語“不律”的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學生不律,經常遲到早退。
2. 他因為不律的行為被開除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律”與“不守規矩”或“不守紀律”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紀律相關的成語,如“守紀律”、“守法紀”等。
2. 可以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加對紀律的理解和尊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班上有個同學常常不律,經常不做作業。
2. 初中生:他因為不律的行為,被老師批評了。
3. 高中生:大家要守紀律,不要做出不律的行為。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自覺遵守學校的規定,不律的行為是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