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
成語(Idiom):審時度勢(shěn shí duó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shěn shí duó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審時度勢是指根據時勢和形勢的變化,審慎地判斷和估計,以便采取適當的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審時度勢強調在決策和行動中要善于觀察時勢和形勢的變化,準確地判斷當前的情況,以便及時調整策略和采取適宜的行動。這個成語強調了智慧、洞察力和決策能力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審時度勢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及時、準確地判斷形勢,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它常常用于描述一個領導者、決策者或者策略家具備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魯國的國君襄公決定攻打鄰國齊國,但智慧的大夫孔子認為時機不對,勸諫襄公審時度勢。最后,襄公聽從了孔子的勸告,避免了一場無謂的戰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審時度勢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制定計劃之前,我們應該先審時度勢,了解市場的需求和競爭情況。
2. 這位領導者審時度勢,果斷地做出了正確的決策,使得公司避免了巨大的損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審時度勢”拆分成三個部分進行記憶。首先,記住“審時”這個詞意味著審查、觀察時間,然后記住“度勢”這個詞意味著衡量、判斷形勢。最后,將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審時度勢”。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審時度勢”相關的成語,如“審慎小心”、“洞察形勢”等,以擴大對相關主題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審時度勢,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2. 中學生(13-18歲):作為班長,我要學會審時度勢,合理安排班級活動。
3. 大學生(19-22歲):在創業之前,我需要審時度勢,了解市場的需求和競爭情況。
4. 成年人(23歲以上):在職場中,我們需要審時度勢,以便做出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