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聲
成語(Idiom):班聲(bān shēng)
發音(Pronunciation):bān s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鳥類的鳴叫聲,引申為各種聲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班聲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鄉黨篇》中,“鳥獸散,指之以文王”,意為當鳥獸散去時,用文王的名聲來指引它們。后來,班聲逐漸泛指各種聲音,特別是指人聲。表示聲音傳達信息、引導人們行動的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班聲常用于描述聲音的傳達或引導作用。可以用來形容有力的聲音、悅耳的聲音、引人注目的聲音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班聲一詞最早出自《論語·鄉黨篇》,其中的故事是孔子對魯國的一次考察。孔子看到村莊中的鳥獸散去時,用文王的名聲來指引它們。這個故事后來被引申為班聲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班聲為動賓結構,其中“班”為動詞,表示引導、指引;“聲”為名詞,表示聲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班聲嘹亮,引起了觀眾的注意。
2. 這首歌的班聲悅耳動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班聲與鳥獸散去時使用文王的名聲來指引它們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聲音相關的成語,例如“喧賓奪主”、“聲東擊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聽到班聲,我們知道該上課了。
2. 中學生(13-18歲):班長的班聲讓我們更加團結。
3.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里,各種班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豐富的校園文化。
4.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在工作場合,班聲的協調與溝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