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臂
基本解釋
巴鼻。《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這十五貫錢,分明是丈人與女婿的,你卻説是典你的身價,眼見的沒巴臂的説話了。” 明 高明 《琵琶記·激怒當朝》:“這般説謊沒巴臂。” 明 張鳳翼 《紅拂記·破鏡重符》:“這鏡兒,還有會合時。我如今空手沒巴臂,半日倉皇,一天憔悴。”參見“ 巴鼻 ”。
巴臂 (bā bì)
發音:bā bì
基本含義:形容人們爭先恐后地擁擠在一起,互相擠壓。
詳細解釋:巴臂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巴意為爭先恐后,臂意為手臂。形象地描述了人們為了爭奪某個東西或者進入某個地方而擠在一起,互相推搡的場景。
使用場景:巴臂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特定場合中的擁擠和爭搶現象。比如,當有限的資源或者受歡迎的活動出現時,人們會巴臂爭搶,力求先占優勢地位。
故事起源:巴臂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記載了一個關于爭奪權力的故事。故事中,齊國的大臣鮑叔牙為了爭取國君的寵愛,與其他大臣爭先恐后地巴臂。后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人們為了爭奪某種利益而爭搶的場景。
成語結構:巴臂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巴”是動詞,表示爭搶;“臂”是名詞,表示手臂。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直觀,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
1. 人們為了搶購限量版商品,巴臂爭先。
2. 電影上映首日,觀眾巴臂爭奪門票。
記憶技巧:記憶巴臂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法。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擁擠的場景中,大家為了爭奪某個東西而互相擠壓,像是用手臂巴在一起一樣。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擁擠、爭搶相關的成語,如“爭先恐后”、“人山人海”等,以豐富詞匯量并加深對這些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為了搶到教室里的最后一張椅子,同學們巴臂爭先。
初中生:在國慶節長假期間,人們紛紛前往旅游景點,觀光區巴臂爭奪。
高中生:考試結束后,同學們爭相看成績單,巴臂爭先地找到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