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履
基本解釋
《史記·滑稽列傳》:“ 東郭先生 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后因以“東郭履”形容處境窘迫。 唐 李白 《贈宣城趙太守悅》詩:“自笑 東郭 履,側慚狐白溫。” 宋 司馬光 《詠寒士》:“笑談 東郭 履,歌誦 買臣 樵。”
成語(Idiom):東郭履
發音(Pronunciation):dōng guō lǚ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做事虛有其表,外表看起來很有能力,實際上卻無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東郭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東郭是指戰國時期齊國的東郭先生,他外表聰明才智,但實際上卻無能力。履是指鞋子,比喻外表光鮮,實際上沒有實質內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表面看起來很有才華,能力很強,但實際上卻無能為力,只會做表面文章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東郭履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一個故事。東郭先生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位聰明人,外表上看起來很有能力,但實際上卻無能為力。他在齊國做官時,只會做些表面文章,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最終被人嘲笑為“東郭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東郭履”由兩個漢字組成,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外表光鮮,實際上無能為力的情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里表現得很聰明能干,但實際上是個東郭履。
2. 這個人口才很好,但實際上是個東郭履,沒有實際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東郭先生穿著一雙光鮮亮麗的鞋子”,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光鮮亮麗的鞋子只是外表,實際上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表里如一”、“虛與委蛇”等,以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是個東郭履。
2. 初中生:這個人外表看起來很有能力,但實際上是個東郭履。
3. 高中生:他雖然表現得很聰明,但實際上只是個東郭履而已。
4. 大學生:他在社交場合表現得很出色,但實際上是個東郭履,沒有實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