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成語(Idiom):杜牧
發(fā)音(Pronunciation):dù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才被埋沒、無法施展才華的境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杜牧是中國唐代文學家杜牧的名字。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但由于時代背景和政治環(huán)境的限制,他的才華無法得到充分發(fā)揮,只能默默無聞。因此,“杜牧”成了一個象征人才被埋沒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表達對某個有才華但未得到充分發(fā)揮的人的遺憾和同情。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領(lǐng)域內(nèi)的才華被忽視或被壓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杜牧是唐代文學家,他的才華在當時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賞識和發(fā)展機會。這個成語的起源就是源自于他的故事。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杜牧是一個以人名為基礎(chǔ)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jié)構(gòu)。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杜牧,才華橫溢卻默默無聞。
2. 這位藝術(shù)家一生都是杜牧,他的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杜牧這個名字,想象他的才華被埋沒的情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杜牧的文學作品和他在唐代文壇的地位,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杜鵑啼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杜牧是一個有才華的詩人,但他的詩歌并沒有受到當時的人們的喜愛。
2. 初中生(13-15歲):杜牧是一個杰出的文學家,然而由于時代的限制,他的才華無法得到充分發(fā)揮。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個有才華的人,不要讓他們成為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