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粲
基本解釋
發笑,露齒而笑。 清 黃永 《姍姍傳》:“數歲戲于庭,適夫人勑銀工製釵,曰:‘如一封書式。’ 姍姍 應聲曰:‘一封書到便興師。’夫人為之發粲,自是極憐愛之。”
成語(Idiom):發粲
發音(Pronunciation):fā c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顏色鮮艷明亮,光彩奪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發光;粲,光彩。發粲指光彩奪目,形容事物色彩鮮艷明麗,充滿活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容貌或事物的色彩,具有褒義。可以用來贊美人的美麗或事物的絢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一則故事,相傳西漢時期,司馬相如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人,他曾經給當時的皇帝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發如霜降”,意思是說皇帝的美麗就像霜降一樣明亮。皇帝非常喜歡這句詩,于是司馬相如的才華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后來,人們就用“發粲”來形容色彩鮮艷明麗的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今天穿的衣服真是發粲動人,簡直成了聚光燈下的焦點。
2. 這幅畫的色彩非常發粲,給人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發光彩”來聯想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散發出明亮的光彩,讓人眼前一亮,形象地表達了“發粲”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光彩照人”、“色彩斑斕”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今天穿的裙子真漂亮,像一朵發粲的花。
2. 初中生:這幅畫的色彩非常發粲,我很喜歡。
3. 高中生:她的笑容真是發粲動人,每次看到都覺得心情好起來。
4. 大學生:這個城市的夜景真是發粲,美得讓人心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