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眾
基本解釋
(1).指司陡、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屬吏。《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鄭玄 注:“眾,謂羣臣也。” 孔穎達 疏:“言用此上五官,使各守其所掌上之羣眾也。”
(2).佛教語。出家的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法苑珠林》卷十六:“若出家五眾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復別受。”
(3).佛教語。“五藴”的舊譯。《法華經·譬喻品》:“分別説諸法五眾之生滅。” 吉藏 疏:“以五法和聚,義稱五眾;又一一陰法各眾多,故云眾也。” 南朝 梁武帝 《喻夢》詩:“甘寢隨四坐,蓋睡依五眾。”
成語(Idiom):五眾
發音(Pronunciation):wǔ zh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五眾指的是眾多的人或事物中的五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眾是由數字“五”和“眾”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五”代表數字5,表示數量,而“眾”表示眾多的人或事物。五眾一起使用,表示眾多的人或事物中的五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眾一般用來描述眾多的人或事物中的五個,可以用于各種場景。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五個朋友中的五個人,五個選擇中的五個選項,或者五個任務中的五個任務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五眾的具體故事起源目前尚無明確的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班有五個學生參加了比賽,但只有五眾中的一個獲得了獎項。
2. 這次考試有五個選擇題,我只答對了五眾中的兩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使用以下記憶技巧來記憶五眾這個成語:
1. 將“五眾”這兩個漢字分開記憶,先記住“五”,表示數量為5。
2. 再記住“眾”,表示眾多的人或事物。
3. 將兩個漢字結合起來,形成“五眾”,表示眾多的人或事物中的五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五眾”相關的成語,如“五光十色”、“五湖四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們班有五眾學生參加了校運動會。
2. 初中生(14歲):這次考試有五個選擇題,我只答對了五眾中的三個。
3. 高中生(17歲):我們班有五個同學報名參加了英語演講比賽,五眾中的一個獲得了第一名。
4. 大學生(20歲):這個社團有五眾會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貢獻。
5. 成年人(30歲):公司組織了一次團建活動,五眾中的五個人被選為領隊,負責帶領團隊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