怢栗
成語(Idiom):怢栗
發音(Pronunciation):tū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害怕或恐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怢栗是由“怢”和“栗”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怢”意為非常害怕,害怕得發抖;“栗”意為顫抖。結合起來,怢栗形容人因為害怕而發抖的樣子,表示極度恐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怢栗常用于描述人面臨恐怖、驚嚇或緊張的情境,強調內心深處的恐懼和驚慌失措的感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怢栗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曾被劉邦的軍隊圍困,感到非常恐懼,全身發抖。后來,怢栗成為了形容極度恐懼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怢栗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形容詞“怢”和動詞“栗”構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突然的巨響,嚇得怢栗不已。
2. 小明被老師叫到黑板前,緊張得怢栗起來。
3. 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登山隊員們怢栗地面對險峻的山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怢栗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因為極度恐懼而全身發抖,形容他怢栗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怢栗相關的成語,如“驚悸萬狀”、“戰戰兢兢”等,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老師生氣了,我怢栗地站在原地。
2. 初中生:考試前一天,我感到怢栗,因為還沒有復習完。
3. 高中生:聽到突然的槍聲,學生們怢栗地躲在教室里。
4. 大學生:面對人生的未知,我感到怢栗,但也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