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
成語(Idiom):阿閦(ā zhàn)
發音(Pronunciation):ā zh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阿閦是一個古代的官職名稱,意為宮廷中的樂人。在現代漢語中,阿閦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權貴奉承追求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阿閦源自古代宮廷音樂家的職位名稱,這些音樂家負責演奏樂器、歌唱和舞蹈,以取悅皇帝和貴族。因此,阿閦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權貴奉承追求的樣子,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過分恭順、媚態十足的行為。這個成語帶有貶義,通常用來批評那些為了得到權力或好處而毫無原則地奉承他人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阿閦這個成語可以用于諷刺或批評那些為了追求權力或好處而奉承他人的人。它可以在日常對話、文學作品、新聞評論等場景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阿閦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三十三·韓非子列傳》中,記載了韓非子與趙王相國阿閦之間的故事。據說,韓非子曾經對趙王說:“君王之國,貴幸臣相國。”意思是說君主國家的重要地位應該由賢能的輔佐者擔任,而不是那些奉承和諂媚的人。阿閦聽后非常生氣,于是韓非子用“阿閦”來形容他,意指他是一個奉承權貴的人。從此以后,“阿閦”成為了一個貶義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阿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對上司阿閦,希望能得到晉升。
2. 這個政客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不惜阿閦權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阿閦”這個成語:
1. 將阿閦這個詞語與宮廷音樂家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他們在宮廷中奏樂、歌唱和舞蹈,為皇帝和貴族取悅。
2. 將阿閦與奉承權貴的行為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過分恭順、媚態十足的樣子,以此來理解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宮廷文化感興趣,你可以進一步了解宮廷音樂家的角色和音樂表演。同時,你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權力和奉承相關的成語,如“諂媚”、“巴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得到老師的夸獎,總是阿閦老師。
2. 初中生:為了追求班級的權力,他不擇手段地阿閦同學。
3. 高中生:政治家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經常阿閦選民。
4. 大學生:為了在公司中得到晉升,他不斷阿閦上司。
5. 成年人:他出于私利,不惜阿閦權貴,損害了自己的原則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