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疑
成語(Idiom):稽疑(jī yí)
發音(Pronunciation):jī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懷疑,疑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稽疑是指對事物產生懷疑或疑慮的心理狀態。在面對某種情況或問題時,人們可能會有不確定的感覺,產生疑問或懷疑?;沙3J菍κ聦嵳嫦噙M行思考和評估的一種表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稽疑通常在面對重大決策、遇到困難或遇到不尋常情況時出現。它可以用來描述對某人的動機、行為或言論等產生懷疑的情況。此外,稽疑也可以用來描述對某個觀點或理論的懷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稽疑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宣公十三年》。相傳,魯國的宣公乘坐馬車經過一個地方,發現路旁有一塊大石頭,他對隨行的人說:“這塊石頭真的是一塊石頭嗎?”他的隨從回答:“是的,它就是一塊石頭。”宣公繼續問:“你怎么知道它不是其他東西?”隨從答道:“因為它看起來像一塊石頭。”宣公再次追問:“你怎么知道它看起來像一塊石頭?”隨從苦惱地回答:“因為它確實是一塊石頭啊!”宣公的不斷追問和懷疑讓隨從感到困惑,因此有了“稽疑”一詞的產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稽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稽”表示懷疑,疑慮,而“疑”表示疑問,懷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感到稽疑。
2. 他對這個計劃的可行性表示了稽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稽疑”與“懷疑”這兩個詞進行對比來記憶。它們的發音和基本含義相似,都表示對事物的不確定和疑慮。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疑神疑鬼”、“疑團叢生”等,以擴大對稽疑相關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對老師的話感到稽疑,因為我覺得他可能搞錯了。
2. 初中生(13-15歲):我對他的解釋感到稽疑,因為他的說法不夠合理。
3. 高中生(16-18歲):我對政府的決策感到稽疑,因為它可能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我對這個研究的結果感到稽疑,因為實驗設計可能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