畚臿
成語(Idiom):畚臿(běn xiāng)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xi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行粗鄙、無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畚臿原指用來掃屋的粗糙的掃帚,后來引申為指人言行粗鄙、無禮。形容人的言行舉止粗俗、沒有禮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粗魯、不文明,或者用于批評某人的舉止不得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中有記載:“齊桓公問于管仲曰:‘吾聞畚斯之言,非吾所聞於仲也。’管仲對曰:‘臣聞之,畚臿者,所以盛糞土,將以肥田也。夫中山之言,亦盛糞土以肥田也。’”這個故事中,齊桓公質疑管仲的言行,管仲則用“畚臿”一詞來比喻中山的言行,意思是中山的言行就像是盛糞土的掃帚,用來肥田一樣,言辭粗俗、不合禮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畚臿”作為形容詞修飾人的言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止粗鄙,簡直就是個畚臿。
2. 這個人說話如此無禮,真是個畚臿。
3. 不論在什么場合,都不能容忍畚臿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畚臿”與粗鄙、無禮的形象聯系起來,形象化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形容人言行不文明的成語,如“粗鄙”、“粗俗”。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舉止很畚臿,老師批評了他。
2. 初中生:別人的言行要文明,不要像個畚臿。
3. 高中生:他的舉止粗鄙,讓人很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