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伏
基本解釋
托身隱伏?!?a href="/r_ci_42cc8f45b7cf44f892515e7d9d653200/" target="_blank">韓非子·詭使》:“私者,所以辭法也。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窞路,託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陳奇猷 集釋:“託,謂託於某人之門不為仕宦……託者既不仕,故云伏也?!?/p>
成語(Idiom):讬伏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讬伏指的是歸附、投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讬”字意為歸附、投降,表示主動向對方投降或歸附;“伏”字意為低頭、屈服,表示被動地屈服于對方。因此,讬伏形容人或勢力主動或被動地投降、歸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讬伏常用于描述個人或勢力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選擇投降、低頭屈服的情況??梢杂糜诿枋鰬馉?、政治、商業等各個領域中的投降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讬伏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戰爭故事。據說,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將軍項羽與秦國的始皇帝秦始皇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最終,項羽的勢力被秦始皇打敗,項羽只能選擇讬伏,向秦始皇投降。這個故事成為了讬伏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讬伏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讬”為動詞,表示主動投降;“伏”為賓語,表示被動屈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場戰爭中,敵方勢力最終讬伏于我軍。
2. 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只能選擇讬伏,合作共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讬伏這個成語??梢韵胂笠粋€人低頭屈服、投降的形象,將其與讬伏這個成語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關于讬伏的相關內容,可以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戰爭故事,了解項羽與秦始皇之間的戰斗以及項羽最終讬伏的情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面對數學題,我選擇讬伏于老師的指導。
2. 初中生:在足球比賽中,我們團隊最終讬伏于對手的實力。
3. 高中生:面對大學入學考試的壓力,我選擇讬伏于刻苦學習。
以上是關于中國詞語“讬伏”的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