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門
基本解釋
在門內引頭而望。 宋 陸游 《贈汪叔潛》詩:“低簷小屋桑竹村,忽辱君來問亡恙。蹶然攬衣起闖門,裹飯仍煩遠相餉。”
(1).突然直入門內。 宋 陳造 《房陵》詩之六:“已借蠟錢輸麥稅,免教緝捕闖門來。”
(2).猶串門。到別人家走動。 草明 《乘風破浪》二一:“啊, 小楊 ,你怎么有工夫閑闖門?”
成語(Idiom):闖門
發音(Pronunciation):chuǎng m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經過請示、不經過允許,擅自進入別人的領地或者私人空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闖門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用來形容某人冒然闖入他人的領域或私人空間,沒有經過允許或請示。這個成語強調了冒犯他人的行為,常常帶有負面的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闖門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各種情境,比如不經過請示就進入別人的住宅、辦公室或私人領地,或者未經允許就進入他人的隱私空間等。此外,它也可以用來描述某人在某個領域或行業中毫無經驗或資格,卻擅自冒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有一則故事,講的是齊國大夫管仲進入晉國公子重耳的臥室,不經過請示就進入了私人空間。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形成了成語“闖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闖門”的結構是“動詞 + 名詞”,其中“闖”是動詞,表示擅自進入或闖入;“門”是名詞,表示門戶或者私人空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經過請示就闖進了我的辦公室,真是太無禮了!
2. 這個新員工沒有經驗,卻闖進了我們的行業,完全不懂規則。
3. 不要隨便闖人家的家門,要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闖門”。可以想象一個人不經過請示,勇敢地闖進了一扇門,這個場景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闖門”相關的成語,如“闖紅燈”、“闖禍”等,可以進一步擴大對這個主題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經過請示就闖進了我的房間,把我的秘密玩具都看到了!
2. 初中生:這個新同學剛來就闖進了我們班級的社交圈,大家都覺得他很煩。
3. 高中生:他不懂法律,卻闖進了別人的私人空間,結果被告上法庭。
4. 大學生:他畢業后勇敢地闖進了創業領域,成為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