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鞓
成語(Idiom):帶鞓(dài tīng)
發音(Pronunciation):dài t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行動遲緩、拖沓,沒有決斷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帶鞓是指馬的鞍子沒有扣好,松垮下來。比喻人行動遲緩,沒有果斷,拖拖拉拉,缺乏決斷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動遲緩,拖沓不決。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工作、學習、生活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叫季孫的大夫,他的兒子和侍從一起去打獵。當他們發現一只野兔時,季孫的兒子拔箭準備射擊,但是箭矢卻卡在了箭囊里,無法射出。侍從們見狀都紛紛嘲笑他們,說他們的箭囊帶鞓了。從此,帶鞓成為形容人行動遲緩、拖沓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總是帶鞓,拖拖拉拉,進展緩慢。
2.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不能帶鞓,要果斷行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帶鞓”與行動遲緩、拖沓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可以想象一個人騎馬時鞍子松垮下來,導致行動遲緩,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行動遲緩、拖沓相關的成語,如“拖泥帶水”、“躊躇滿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上學總是遲到,真帶鞓。
2. 初中生:他在考試時總是思考太久,做題帶鞓。
3. 高中生:他做事情總是猶豫不決,行動帶鞓。
4. 大學生:他找工作時總是磨磨蹭蹭,行動帶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