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
成語(Idiom):抗衡
發音(Pronunciation):kàng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抵抗對手,平衡力量,爭取平等地位或競爭優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抗衡是指通過抵抗、對抗來平衡力量、爭取平等地位或競爭優勢的行為。它強調了在不平等的競爭或力量對比中,通過努力和抵抗,達到平衡和公平的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抗衡常用于描述個人、組織或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爭斗。它可以用來形容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相互競爭,也可以用來形容弱者通過努力和抵抗來追趕或超越強者的過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抗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中,原文為“抗衡之不得,輿車之不逮”。故事中講述了一個國家對抗另一個國家的情景,強調了抵抗和對抗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抗衡是一個動詞短語,由“抗”和“衡”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不斷學習和努力才能與競爭對手抗衡。
2. 這個小國家通過創新和發展,成功地與大國抗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抗衡記憶為“抵抗力量,爭取平等地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抗衡這個成語與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爭和政治斗爭密切相關。可以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中的抗衡事件,如“抗倭英雄岳飛”、“抗金名將郭子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與同學們抗衡,爭取更好的成績。
2. 初中生:我們班的籃球隊要與其他班級的隊伍抗衡,爭奪冠軍。
3. 高中生:在高考競爭中,我們要與其他考生抗衡,爭取進入理想的大學。
4. 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我們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其他求職者抗衡,爭取好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