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bǐ mǒ shà ㄧ ㄅㄧˇ ㄇㄛˇ ㄕㄚˋ一筆抹煞(一筆抹煞)
◎ 一筆抹煞 yībǐ-mǒshā
[totally negate;cut to the bone;reject offhand] 比喻輕率地把優點、成績等全都否定
詞語解釋
yī bǐ mǒ shà ㄧ ㄅㄧˇ ㄇㄛˇ ㄕㄚˋ一筆抹煞(一筆抹煞)
一筆全部抹掉。常喻輕率地全部否定。 徐特立 《研究歷史的目的與方法》:“ 康 梁 是否尋得了真理是另一個問題,可是對于他們在某一個時候追求真理的熱忱和勞績,我們現在是不該一筆抹煞的。”亦作“ 一筆抹摋 ”、“ 一筆抹殺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唐 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選》理者…… 宋 人以八代為衰,遂一筆抹摋,而詩文從此平弱矣。” 魯迅 《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然而新的批評家不開口,類似批評家之流便趁勢一筆抹殺。”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筆抹煞
成語(Idiom):一筆抹煞
發音(Pronunciation):yī bǐ mǒ sh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一筆勾銷或抹去,消除一個問題或隱患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一筆抹煞”源自于《史記·卷一百三十·孟子荀卿列傳》中的一句話:“孟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矣,柔弱者生之矣。是故樹木堅者脆而腐之,蟲蛇猛獸大者殺之,天地之大也,能殺人者,人之小也能殺人者。是故大者宜小之,小者宜夷之。夫天地之大也,人猶殺人如拄矣,況其大者乎?夫民之生也,猶草木之生也;民之死也,猶草木之死也。夫草木之生也,以時有日新之盛;民之生也,以時有功名之盛。草木之死也,以時有落實之槁;民之死也,以時有廢諫之煞。是故,圣人不以生害死,不以死害生;不以存亡害化。’”其中的“廢諫之煞”意為廢止諫言,消除了忠言逆耳的問題。后來,“一筆抹煞”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成語,用來形容消除一個問題或隱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解決一個問題或消除一個隱患的情況。也可以用于表達消除誤會、疑慮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起源于孟子的一番言論,他借草木之生死來比喻人的生活和社會中的問題,提出了“一筆抹煞”的觀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的結構,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達了通過一筆勾銷或抹去來消除問題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經過一番努力后,他們成功地一筆抹煞了這個隱患。
2. 領導的英明決策一筆抹煞了我們的疑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筆抹煞”與消除問題的畫面聯系起來,形象地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消除問題相關的成語,如“化險為夷”、“除惡務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經過老師的幫助,我們一筆抹煞了這個難題。
2. 初中生:我們團隊合作,一筆抹煞了這個項目中的問題。
3. 高中生:通過努力學習,我成功地一筆抹煞了我的不足之處。
4. 大學生:我們通過創新思維,一筆抹煞了這個行業中的困難。
5. 成年人:經過多方努力,我們一筆抹煞了公司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