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鍬镢
基本解釋
同“ 下鍬钁 ”。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恰花殘月缺,又瓶墜簪折,并頭蓮藉上下鍬鐝,姻緣簿碎扯。”
成語(Idiom):下鍬镢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qiāo ju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鍬和镢(jū)來形容農民勞動的辛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鍬镢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農民在田間勞動的辛苦和艱苦。鍬和镢是農民常用的工具,鍬用來挖土,镢用來松土,農民在田間進行耕作時需要不斷使用這些工具,勞動非常辛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農民在田間辛勤勞作,也可以用來形容任何艱苦的勞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下鍬镢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漢書·藝文志》,原文是:“鍬镢者,農夫之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鍬和镢是農民的工具。后來,人們將鍬和镢結合起來,用來形容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形成了成語下鍬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鍬镢是一個由兩個詞語組成的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農民們每天早出晚歸,辛勤下鍬镢。
2. 他從小就下鍬镢,一直到現在還在田間勞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下鍬镢這個成語,想象農民在田間勞動時使用鍬和镢的場景,體會他們辛勤勞作的艱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農民勞動相關的成語,如“辛勤勞作”、“勞苦功高”等,可以深入了解中國農民的辛勤勞動精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爸爸每天都下鍬镢,種菜種得非常好吃。
2. 初中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愿意下鍬镢,努力學習。
3. 高中生:農民伯伯們每天辛勤下鍬镢,為了我們的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