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農
基本解釋
(1).鼓勵農耕?!?a href="/r_ci_9ed8a813edca1cb766b941c9fc895586/" target="_blank">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其於勸農之道未備。”《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是以帝耕以勸農,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報施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墾荒》:“ 中國 伊古以來,以農桑為本,內治之道,首在勸農。”
(2).古代政府官員在春夏農忙季節,巡行鄉間,勸課農桑,稱勸農。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吳興園圃》:“郡守每歲勸農還,必於此艤舟宴焉?!?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三折:“我如今待要下鄉勸農去也,則怕那秀才上朝應舉去的忙,等不的我回來?!?br>(3).官名。古代負責鼓勵督促農業生產的官吏。 晉 束晳 《勸農賦》:“惟百里之置吏,各區別而異曹;考治民之賤職,美莫當乎勸農?!眳⒁姟?勸農使 ”。
成語(Idiom):勸農
發音(Pronunciation):quàn n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勸告農民勤勞耕種,以獲得豐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勸農是一個表示勸告農民努力耕種的成語。它強調了農民勤勞努力的重要性,以期獲得豐收的結果。這個成語也可以引申為勸告他人勤奮努力,以達到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勸農這個成語通常在農村社區、農業教育和農業發展活動中使用。此外,它也可以用于其他領域,如教育、工作等,表達對他人努力工作的鼓勵和支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勸農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在古代,農民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農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勸農成語的出現,是為了提醒農民勤奮努力,以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勸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分別是“勸”和“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父親常常勸農,讓我們學會勤勞耕種,以獲得豐收。
2. 老師勸農同學們要努力學習,以取得好的成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農業相關的圖像和場景來記憶勸農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農民在田地里努力耕種,以獲得豐收的畫面。將這個畫面與勸農成語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可以進一步理解勸農這個成語的意義和重要性。此外,學習其他與農業相關的成語,如“勤勞致富”、“豐收”等,可以擴展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勸農同學們要好好學習,像農民一樣努力耕種,才能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父母經常勸農我要多參加農村社區的農業活動,學會農事技能。
3. 高中生:老師在畢業典禮上勸農我們要腳踏實地,像農民一樣勤奮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