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雞
成語(Idiom):樗雞 (chū jī)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j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言辭空洞、無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樗雞是由“樗木”和“雞”組成的,其中,“樗木”是指一種木材,質地較輕,不結實,易損壞,“雞”是指一種家禽。樗雞的比喻意義是指言辭空洞、無聊,像樗木一樣沒有實際內容或價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樗雞一詞常用于形容演講或文章內容空洞、枯燥無味,缺乏實質性的觀點或信息。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談話乏味、無聊,毫無吸引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樗雞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世說新語》中。故事中,有位叫樗里子的人,他平時說話很空洞,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因此,人們就用“樗雞”來形容言辭空洞、無聊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樗雞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單獨的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太樗雞了,完全沒有新的觀點。
2. 他的演講讓人感到非常樗雞,沒有任何吸引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樗木和雞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只空洞的雞,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就像樗木一樣脆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千篇一律”、“無病呻吟”等,來擴大對言辭空洞、無聊的描述詞匯的掌握。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作文內容太樗雞了,完全沒有意思。
初中生:老師的演講太樗雞了,我都快睡著了。
高中生:這本書的描寫太樗雞了,毫無新意。
大學生:這個講座太樗雞了,完全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