詆讕
詆讕(dǐ lán)
發音:dǐ lán
基本含義:指毀謗、誹謗他人,散布惡意的謠言或不實的言論。
詳細解釋:詆讕是由“詆”和“讕”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詆”意指誹謗、毀謗,指通過言辭攻擊別人的名聲或品德;“讕”意指謠言、不實之詞,指傳播不真實的消息或言論。詆讕的基本含義是指散布惡意的謠言或不實的言論,以侮辱、誹謗他人。
使用場景:詆讕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散布惡意言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散布謠言,試圖破壞他人的名聲或形象,這時可以用詆讕來形容這種行為。
故事起源:關于詆讕的故事起源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是關于戰國時期的魯國大夫季友的。據說,季友曾經在一次宴會上,散布了一些關于魯國君主的不實言論,導致魯君主的名聲受損。后來,季友因為詆讕他人而被魯君主處罰。
成語結構:詆讕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
1. 他總是喜歡詆讕別人,別人對他都很反感。
2. 她被詆讕成了一個壞女人,但其實她是一個很善良的人。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詆讕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一把刀在誹謗別人,這樣的場景會比較鮮明,容易記憶。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關于詆讕的相關成語,如“誹謗”、“造謠”等,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班上的一個同學經常詆讕別人,老師都不喜歡他。
初中生:網絡上有很多人散布謠言,我們要學會辨別詆讕。
高中生:媒體應該承擔起責任,不要散布詆讕他人的言論。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應該遵守學術道德,不要詆讕他人的研究成果。
成人:作為一個公民,我們應該有責任不散布詆讕他人的言論,要尊重他人的名譽和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