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牧
成語(Idiom):伯牧
發音(Pronunciation):bó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伯牧源自《尚書·周書·呂刑》:“伯牧懷柔,以德報怨。”意為用仁德化解仇恨,以德報怨。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種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行為,即用仁愛和寬容來對待仇恨和怨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伯牧一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能以寬容、仁愛和善良的心態對待他人的惡意或怨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可以用伯牧來表達對他人的寬容和善意,以及通過仁德來解決紛爭和矛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伯牧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歷史典籍《尚書》,具體故事內容已經無法考證。但是,這個成語通過描述一個人以德報怨的行為,傳遞了一種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行為準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伯牧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伯”是姓氏,“牧”是名字,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成語的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那個曾經傷害過他的人伯牧以德,表現出了他的高尚品德。
2. 面對挑釁,他選擇了伯牧的態度,用善良和寬容來對待對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伯牧”與“寬容”、“善良”等詞語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另外,可以通過編寫自己的例句來加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尚書》中關于伯牧的故事,以及其他相關的成語和典故,如“以德報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被欺負了,但他選擇了伯牧的態度,沒有還手。
2. 初中生(14歲):我們應該學會伯牧,用善良和寬容來對待他人的過錯。
3. 高中生(17歲):伯牧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我們應該尊重他人并以德報怨。
4. 大學生(20歲):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學會伯牧,用寬容和善良來處理矛盾和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