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哭
基本解釋
謂古代舉喪時,服喪者依次更替號哭,以免喪主過哀而傷身。《周禮·夏官·挈壺氏》:“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鄭玄 注:“代,亦更也。禮,未大斂,代哭。” 賈公彥 疏:“大斂之后,乃更代而哭,亦使哭不絶聲?!薄?a href="/r_ci_20095aec3b2b14b5278b83ae1880e3c4/" target="_blank">儀禮·士喪禮》:“賓出,主人拜送于門外,乃代哭,不以官?!?鄭玄 注:“代,更也。孝子始有親喪,悲哀憔悴,禮防其以死傷生,使之更哭不絶聲而已?!?胡培翚 正義:“未殯以前,哭不絶聲,但自始死至小斂已踰歷晝夜,恐其以哀致毀,故制代哭之禮,使之相代而哭?!?/p>
成語(Idiom):代哭
發音(Pronunciation):dài k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代替別人哭泣,表示為他人悲傷或不幸而感到悲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代哭是一個四字成語,由“代”和“哭”兩個字組成。它的含義是以自己的哭泣來代替別人的哭泣,表達對他人悲傷或不幸的同情和悲痛之情。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對他人的悲痛感同身受,以及對他人遭遇不幸的深切關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代哭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在悲傷場景中,一個人表達對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同情和關懷。它可以用于口語交流、書面語、詩歌、散文等各種文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荀子·勸學篇》中有一則故事,講的是當時有兩個人去喪家吊唁,其中一個人看到死者的父母非常悲痛,就主動代替他們哭泣,表示對他們的同情和關懷。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并發展成了成語“代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代哭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動詞性的字組成,表示動作和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了好友的不幸遭遇,感到非常難過,不禁代哭起來。
2. 在悲傷的場合,她總是能夠代哭所有人的悲痛,讓大家感受到她的關懷和同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代哭”這個成語與“代替他人哭泣”這個含義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想象自己在為別人哭泣,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悲痛、同情相關的成語,比如“同病相憐”、“同仇敵愾”等,來擴大成語的應用范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的朋友受傷時,我會代哭他們,讓他們覺得有人關心。
2. 初中生:在看到災難的報道時,我不禁代哭了那些受難的人們。
3. 高中生:在電影院里,我看到了一個悲傷的場景,我代哭了電影中的角色,感受到了他們的痛苦。
4. 大學生:在參加公益活動時,我代哭了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希望他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