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翅
基本解釋
(1).不展開翅膀。《韓非子·喻老》:“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
(2).不啻。翅,通“ 啻 ”。不僅;不止。《莊子·大宗師》:“陰陽於人,不翅父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仲堪 精覈玄論,人謂莫不研究, 殷 乃嘆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爾。’”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書》之一:“今言之而不從,亦當不翅三矣。” 林紓 《示兒書》:“十九歲爾祖父見背,苦更不翅。”
(3).不啻。翅,通“ 啻 ”。無異于。《新唐書·陸贄傳》:“ 關東 百物阜殷,士忲溫飽,比諸邊隅,不翅天地。”《金史·海陵諸子傳贊》:“ 海陵 睨人之子不翅魚肉,而獨己之子謀安,不可得矣。”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上:“旋為謀生所眷,矢愿嫁之,與姬同起居,不翅伉儷。”
(4).過多。《文選·王粲<公宴詩>》:“見眷良不翅,守分豈能違?” 張銑 注:“不翅,猶過多也。言見眷過多,守分不敢違忤。”
成語(Idiom):不翅
發音(Pronunciation):bù c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翅膀,比喻無所依靠、無法自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不翅”由“不”和“翅”兩個字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翅”指鳥類的翅膀。成語的意思是沒有翅膀,比喻沒有依靠,無法自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物沒有能力獨立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個目標,需要依靠他人或外力才能實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成語“不翅”的故事并不常見,但可以通過成語的意義來理解它的起源。鳥類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而沒有翅膀的人無法像鳥類一樣自由飛翔,需要借助外力才能達到目標。因此,成語“不翅”形象地比喻了人們在某些情況下需要依靠他人或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式簡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沒有經驗,不翅的在這個新項目上。
2. 這個團隊缺乏領導者,顯得有點不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不翅”與鳥類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只沒有翅膀的鳥,它無法在天空中自由飛翔,需要依靠他人或外力才能移動。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并加深印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成語“不翅”相關的成語,如“無翼而飛”、“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等。這些成語都與無法獨立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個目標有關,深化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沒有帶傘,下雨的時候感覺自己像一只不翅的小鳥。
2. 初中生(14歲):他沒有學習的動力,總是感覺自己是一只不翅的小鳥,飛不起來。
3. 高中生(17歲):在面對高考的壓力時,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是一只不翅的小鳥,需要家人和老師的支持和鼓勵才能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