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干制
基本解釋
◎ 包干制 bāogānzhì
[a system of payment partly in kind and partly in cash] 除按月供給一定標準的伙食外,再發些錢以購置衣物的一種干部待遇制度,中國解放初期及在此之前施行過該制度
英文翻譯
1.(供給制) a system of payment partly in kind and partly in cash
詳細解釋
(1).我國在革命戰爭時期和解放初期實行的一種關于干部生活待遇的制度。每人每月除按一定標準供給伙食外,再發給若干實物或貨幣。
(2).泛指對某一范圍的工作負責到底,損益均由自己承擔的辦法。 呂光 王玉琨 《五公鄉合作社的包工包產經驗》:“該社繼續采用了社向隊實行牲口、農具包干制?!?/p>
成語(Idiom):包干制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gā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包干制是指一種分配工作任務和責任的管理制度,即將工作任務和責任分包給具體的個人或單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干制是一種管理制度,它將工作任務和責任分包給具體的個人或單位。在包干制下,每個個人或單位負責完成自己分配的任務,并對任務的完成質量和效果負責。這種制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干制常常被應用于組織和管理工作,特別是在農村農田的管理中。它可以用于分配農田的耕種、灌溉、施肥等工作任務,以及農田的產量和質量等責任。此外,包干制也可以在企業、學校等組織中使用,分配各個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干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農村改革時期。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實行了一項農村改革政策,即包產到戶政策。這一政策將農田的管理權和收益分配權下放到農戶手中,讓農民自主決定農田的耕種方式和作物種植。這一政策的成功實施,促進了農田的生產力和農民的積極性,為中國農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干制的結構為“包干+制”,其中“包干”是動詞短語,表示分配工作任務和責任;“制”是名詞,表示管理制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我們學校,教師之間實行包干制,每個教師負責自己的課程教學和學生管理。
2. 這家公司采用了包干制,每個員工都有明確的工作任務和責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技巧記憶“包干制”這個成語:
1. 將“包干”與分配工作任務和責任的意思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將任務包裹好,分給其他人。
2. 將“制”與管理制度的意思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制度規定了工作任務和責任的分配方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包干制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的農村改革和管理制度。你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包產到戶政策的實施和影響,以及其他與包干制相關的管理理論和實踐。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讓我們班級實行包干制,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責任,要保持教室的整潔。
2. 初中生:我們學校圖書館實行包干制,每個同學都負責一個區域的圖書整理和借還管理。
3. 高中生:學校的社團活動采用了包干制,每個社團成員都有明確的工作任務和責任,要確?;顒拥捻樌M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