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物
成語(Idiom):赍物(jī wù)
發音(Pronunciation):jī w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帶著物品或負重前行,也可形容承擔重任或負責任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赍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赍”意為帶著物品或負重前行,“物”意為物品。赍物形容一個人帶著物品或負重前行,也可以形容一個人承擔重任或負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赍物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承擔重任或負責任,特別是在困難或緊急情況下。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工作、學習、家庭等。例如,當一個人在工作中承擔了很多責任,沒有抱怨或放棄的時候,可以說他是一個赍物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赍物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據說,戰國時期,齊國的將軍田忌在與趙國的比賽中,他的馬并不是最好的,但他利用馬的特長和戰術,最終贏得了比賽。這個故事中的“赍物”指的是田忌帶著馬的特長和戰術來應對比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短語“赍物”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赍物的人,總是不辭辛勞地完成工作。
2. 在困難時期,我們需要赍物的領導者來帶領我們渡過難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赍物”看作是一個人帶著物品或負重前行的形象,通過形象化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責任、擔當相關的成語,如“舍己為人”、“擔當重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3-6歲):爸爸是一個赍物的人,他每天早上都幫我背書包去幼兒園。
2. 小學生(7-12歲):老師是一個赍物的人,她每天都幫我們準備好教材和作業。
3. 中學生(13-18歲):我爺爺是一個赍物的人,他一直默默地支持著我們全家。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學生會的主席,我要承擔起赍物的責任,為同學們解決問題。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我必須成為一個赍物的人,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