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寢
基本解釋
(1).古代宮室之制,有正寢、內寢之別。正寢又叫外寢,為君主治事之所。《禮紀·內則》:“適子庶子見於外寢。”《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下》:“依古六寢,權制三室,以 安昌殿 為內寢, 皇信堂 為中寢,四下(疑 四合殿 )為外寢。”
(2).中門外的房屋,治喪者所居。《儀禮·喪服》:“既練,舍外寢。始食菜果,飯素食,哭無時。” 鄭玄 注:“舍外寢於中門之外屋,下壘墼為之,不涂塈,所謂堊室也。” 晉 潘岳 《楊仲武誄》:“ 德宮 之艱,同次外寢;惟我與爾,對筵接枕。”《宋史·隱逸傳上·李瀆》:“嘗語諸子曰:‘山水足以娛情,茍遇醉而卒,吾之愿也。吾將與爾永訣,爾輩當常在左右。’即設外寢,與諸子同處……頃之,卒。”
成語(Idiom):外寢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ch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外過夜,不在家中住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寢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外指的是離開家中,寢指的是過夜的地方。外寢的含義是指在外過夜,不在家中住宿。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在外地過夜,不在自己的家中休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描述人在外地過夜的情況,特別是指不在自己的家中住宿。可以用來形容出差、旅行、探親等情況下的住宿安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在古代,人們通常在家中休息和過夜。如果有人在外地過夜,就被稱為外寢。由于外寢不是常態,所以這個成語逐漸形成并傳承至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寢由兩個字組成,外和寢。其中,外是形容詞,表示離開家中;寢是動詞,表示過夜、休息。兩個字的結合表示在外過夜,不在家中住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出差期間,他總是外寢,很少回家。
2. 他去拜訪親戚,外寢了幾天。
3. 旅游時,我們都選擇外寢的方式,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外寢這個成語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外寢拆分成兩個字,外和寢,分別記憶。
2. 想象自己在外地過夜的情景,聯想到外寢的含義。
3. 多使用這個成語,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住宿相關的成語,如“宿將(sù jiàng)”、“宿舍(sù sh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昨天晚上,我去朋友家玩,外寢了一晚上。
2. 初中生:寒假期間,我去外地參加夏令營,每晚都在外寢。
3. 高中生:為了參加比賽,我需要在外寢一段時間,不能回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