帢帽
成語(Idiom):帢帽(kē mào)
發音(Pronunciation):kē m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有權勢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惜傷害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帢帽出自《左傳·昭公十年》,原指昭公時期的齊國大夫季孫行父。季孫行父是齊國的賢臣,但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傷害他人,被人們戲稱為“帢帽”。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成語,用來形容那些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擇手段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帢帽這個成語常用于貶損那些為了自己利益不擇手段的人,用來批評那些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帢帽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當時,季孫行父是齊國的大夫,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傷害他人,被人們戲稱為“帢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帢帽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傷害他人,真是個典型的帢帽。
2. 這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不擇手段,真是個帢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帢帽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戴著一個特別大的帽子,上面寫著“帢帽”,表示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利欲熏心”、“不擇手段”等,以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贏得比賽,不擇手段,真是個帢帽。
2. 初中生:這個政客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傷害他人,真是個典型的帢帽。
3. 高中生: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擇手段,真是個可惡的帢帽。
4. 大學生:社會上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的感受,真是一群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