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索
基本解釋
(1).猶乞討。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康僧淵 初過 江 ,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營。”《資治通鑒·唐肅宗乾元元年》:“ 泉明 詣親故乞索,隨所得多少贖之。” 元 王惲 《覓風字歙硯詩贈侍其府尹》:“書生乞索態,殆是心貪邪?”
(2).化緣。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崇真寺》:“詔不聽持經像沿路乞索。”
(3).索取。 宋 葉適 《宋武翼邵君墓志銘》:“場監至賤也,走書乞索日至。”
成語(Idiom):乞索
發音(Pronunciation):qǐ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向別人索要東西,形容貪婪、乞討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乞索是一個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乞意為向別人乞求、索取,索意為索要、索取。乞索形容一個人貪婪地向別人索要東西,沒有節制地乞討。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貪婪、乞討的行為,以及對于物質的過度追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乞索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過分貪婪地索要東西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某人不停地向別人要求物品,而沒有顧及別人的感受或自己的節制。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對于財富、權力等物質追求的過度,喪失了道德和良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乞索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名叫乞丐的人,他非常貪婪,整天乞討,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他都不放過。有一天,乞丐遇到了一位慈善家,慈善家給了他一筆錢,希望他能夠用來改善生活。然而,乞丐并沒有珍惜這筆錢,而是繼續乞討,甚至還向別人索要更多。這個故事成為了乞索這個成語的來源,用來形容貪婪、乞討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乞索是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乞和索。乞表示向別人乞求、索取,索表示索要、索取。這兩個詞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乞索這個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乞索著別人的幫助,但從來沒有回報。
2. 這個人貪婪地乞索著更多的財富,完全沒有道德底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乞索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貪婪的人不停地向別人乞求東西,而別人則在不斷地索要。這樣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乞索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貪婪、乞討相關的成語,如“索取無度”、“貪得無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總是乞索著別人的零食,從來不舍得自己買。
2. 初中生:這個商人一直乞索著更多的利潤,完全沒有顧及到消費者的權益。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貪婪地乞索著更多的權力,完全無視了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