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
基本解釋
(1).指三公九卿。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宦者奪人主之威,三九死庸豎之手。” 宋 范成大 《再次韻呈宗偉溫伯》:“行當(dāng)侍紫極,槐棘位三九。”
(2).指韭葅、生韭等三種韭菜。“九”為“韭”的諧音。喻清貧。 宋 蘇軾 《后杞菊賦》:“ 何侯 方丈, 庾郎 三九。” 宋 劉子翚 《詠韭》詩:“肉食嘲三九,終憐氣韻清。”
(3).即三九天。 明 徐光啟 《農(nóng)政全書》卷十一:“至后九九氣,諺云: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清 黃景仁 《如夢令·曉遇》詞:“寒否寒否,剛是昨宵三九。” 魯光 《中國姑娘》:“她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成千上萬次地?fù)]動長臂苦練枯燥乏味的基本功。”
(4).三九相乘,謂二十七。《宋史·禮志二》:“﹝郊壇﹞,三成用三九之?dāng)?shù),廣二十七丈。”
成語(Idiom):三九
發(fā)音(Pronunciation):sān ji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冬季寒冷的天氣。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九是指冬季的最寒冷的日子,即大約每年的臘月二十九、三十和正月初一。這個成語源自古代農(nóng)歷,農(nóng)歷一年的最后一個月叫做臘月,農(nóng)歷新年即正月初一。因為在中國,冬季的臘月和正月初一通常是寒冷的,所以人們用“三九”來形容寒冷的冬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九一般用來形容寒冷的天氣,可以用于描述冬季的寒冷氣候,也可以用于形容寒冷的環(huán)境或者天氣狀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九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的傳說。相傳,冬天的后三天(臘月二十九、三十和正月初一),是由寒冷的神仙掌管的。這三天里,寒冷的神仙會下凡,給人們帶來嚴(yán)寒的天氣。所以人們就把這三天稱為“三九”。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九是一個由兩個數(shù)字組成的成語,數(shù)字三表示三天,數(shù)字九表示數(shù)字的重復(fù)和強調(diào)。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幾天的天氣真是三九,出門一定要多穿衣服。
2. 冬天的三九天里,人們都待在家里,不敢出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九”與寒冷的冬天聯(lián)系起來,想象在三九的天氣里,人們都凍得瑟瑟發(fā)抖。也可以通過與數(shù)字的重復(fù)和強調(diào)來記憶。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天氣相關(guān)的成語,例如“寒冬臘月”、“冰天雪地”等,進一步豐富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今天的天氣真冷,像是在三九一樣。
2. 初中生:冬天的三九天里,我喜歡在家里看電視。
3. 高中生:三九的天氣里,外出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