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烈
基本解釋
◎ 節烈 jiéliè
(1) [woman who died for protecting her chastity]∶舊時指守節或殉節的婦女
(2) [ready to die to preserve one’s chastity]∶貞烈,剛正
詳細解釋
貞節剛烈。 清 劉大櫆 《鄭節母傳》:“母平生喜道人間節烈事。”《老殘游記》第五回:“這 吳少奶奶 的節烈,可以請得旌表的。” 郭沫若 《<南冠草>附錄·夏完淳》:“他的夫人 徐氏 卻很節烈,聞 彥林 死難,沉水而殉。”
成語(Idiom):節烈(jié liè)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l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德高尚,節操堅定,不為外物所動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烈是由“節”和“烈”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節”指節操、品德,表示一個人的行為有原則、有底線,不為外界利益所動搖;“烈”表示堅定、堅貞,表示一個人的信念和意志堅定不移。節烈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他在面對誘惑和困難時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不輕易妥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烈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對于保持道德底線和堅守原則有著積極的鼓勵作用。可以用來贊美那些在困境中堅持正義、不為外物所動搖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節烈的故事起源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的故事。據說范睢蔡澤是戰國時期的兩位名士,他們在齊國做官時,受到了齊威王的賄賂和誘惑,但他們拒絕了,堅守了自己的原則和信念。后來,他們因此被稱為“節烈之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烈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單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對誘惑時始終保持著節烈的品質。
2. 這位教授以其節烈的品行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節烈”拆解為“節”和“烈”來記憶。想象一個人在面對誘惑和困難時,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不為外物所動搖,表現出高尚的品德,就是一個節烈之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節烈相關的成語,如“節外生枝”、“節衣縮食”等,來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節烈的人,不做欺騙別人的事情。
2. 初中生:在面對誘惑時,我們應該保持節烈的品格,不輕易妥協。
3. 高中生:他在面對困境時表現出了節烈的品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樹立節烈的意識,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