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誰
基本解釋
兀,前綴。猶言誰。《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卻教孩兒嫁兀誰?” 元 劉燕哥 《太常引·餞劉參議歸山東》詞:“今古別離難,兀誰畫蛾眉遠山?”《警世通言·福祿壽三星度世》:“妹妹道:‘卻是兀誰?’”
成語(Idiom):兀誰
發音(Pronunciation):wù sh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能說出來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兀誰一詞多用于貶義,表示某人或某事太過神秘或難以捉摸,使人無法得知真相或找到答案。它強調了這個人或事物的獨特性和不可理解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兀誰常用于描述某人的行為或某種情況,使人感到困惑和猜測。在日常生活中,當遇到一些令人費解的行為或情況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兀誰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隱公二十五年》中。據說,公元前549年,魯國的隱公去世后,魯國沒有合適的繼承人。為了尋找魯國的繼任者,大臣們翻遍了魯國的各個角落,但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于是有人說:“兀誰能繼承魯國的王位呢?”意思是沒有人知道誰能成為下一任國君。后來,人們將這個說法引申為形容某人或某事的神秘和難以捉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兀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案件的真相仍然兀誰,沒有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
2. 他的行為總是兀誰,讓人琢磨不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無人知曉”或“神秘莫測”等類似意思的詞語進行聯想,幫助記憶兀誰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兀誰意思相關的成語,如“兀自”、“兀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答案總是兀誰,我們都猜不透。
2. 初中生:這個謎題的答案兀誰,讓人覺得很有趣。
3. 高中生:這個人的過去兀誰,沒有人知道他曾經經歷了什么。
4. 大學生:這篇文章的觀點很兀誰,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