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宂
成語(Idiom):浮宂(fú ěr)
發音(Pronunciation):fú ě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容貌或舉止輕浮、俗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浮宂是由“浮”和“宂”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浮指輕浮、不踏實,宂指房屋。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容貌或舉止輕浮、俗氣,沒有莊重和內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浮宂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表或行為不端莊,缺乏內涵和修養。可以用來批評那些過于注重外表、輕視內在素質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浮宂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董仲舒傳》中。據說,董仲舒是西漢時期一位有才學的儒家學者,他非常注重修養和內在的修煉。有一次,董仲舒去拜訪一位貴族,貴族家中的子弟卻對他的修養和學問不以為然,認為他的外表和言行都很輕浮俗氣。董仲舒聽到后并不生氣,而是微笑著說:“浮宂之言,豈足為憂?”從此,浮宂成為了形容外表輕浮俗氣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浮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打扮得浮宂,一點也不端莊。
2. 這個人說話的口氣很浮宂,完全不像個有教養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浮宂與表面光鮮但內在空洞的東西聯系起來,比如一個浮華的寶盒,外表華麗但內部卻是空的。通過這個形象,可以輕松記憶浮宂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形容輕浮俗氣的成語,如“輕佻”、“浮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穿得很浮宂,喜歡戴一些奇怪的帽子。
2. 初中生:這個女孩的行為很浮宂,經常追求時尚但缺乏內涵。
3. 高中生:他的言行舉止都很浮宂,完全不符合一個成年人的應有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