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憲
基本解釋
指御史臺或御史臺官員。《新唐書·王源中傳》:“ 源中 上言:‘臺憲者,紀綱地,府縣責成之所。’” 宋 林逋 《追和集賢李建中工部》:“貧典郡符資月給,老持臺憲減霜稜。”《金史·世宗紀上》:“上謂御史大夫 李石 曰:‘臺憲固在分別邪正,然內外百司豈謂無人。惟見卿等劾人之罪,不聞舉善。自今宣令監察御史分路刺舉善惡以聞。’”
臺憲(tái xiàn)
發音:tái xiàn
基本含義:指尊奉皇帝的憲法,也可指尊奉國家法律。
詳細解釋:臺憲一詞由“臺”和“憲”兩個字組成。其中,“臺”指的是皇帝的寶座,也代表皇帝的權威;“憲”指的是憲法或法律。因此,臺憲意味著尊奉皇帝的憲法或法律。在古代中國,臺憲是指皇帝制定的法律和政策,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而在現代社會,臺憲則泛指尊重和遵守國家法律的精神。
使用場景:臺憲一詞常用于正式場合或正式文獻中,用來強調對法律的尊重和遵守。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組織遵守法律、恪守規章,秉持公正和正義的原則。
故事起源:臺憲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一書中,用來描述古代周朝國家法律的尊崇和遵守。后來,這個詞語逐漸演變成現代漢語中的成語,用來形容對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成語結構:臺憲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名詞“臺”和名詞“憲”組成。
例句:
1.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始終秉持臺憲,忠誠履行職責。
2. 按照臺憲的要求,每個公民都有義務遵守國家法律。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臺憲這個詞語。可以想象皇帝坐在臺上,手持憲法,代表著對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延伸學習:如果想進一步了解臺憲的背景和相關知識,可以研究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現代憲法的發展歷程,以及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遵守臺憲,不做違法的事情。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公民,我們應該尊重臺憲,積極參與社會建設。
3. 高中生:學習法律知識,了解臺憲的精神,對于培養法治觀念非常重要。
4. 大學生: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我們要深入研究臺憲的內涵和歷史,為法律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