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
基本解釋
(1).古代對京都的通稱。《文選·班固<西都賦>》:“寔用西遷,作我上都。” 張銑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漢 京都 長安 。 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貴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2).古對陪都(下都)而言,稱首都為上都。(1) 北齊 以 晉陽 為 下都 ,故稱 鄴 (今 河北 臨漳 西南)為 上都 。《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晉書》:“ 北齊 高洋 以 鄴 為 上都 , 晉陽 為 下都 。”(2) 唐肅宗 寶應 元年建東、南、西、北四陪都,因稱首都 長安 為 上都 。《新唐書·地理志一》:“ 上都 ,初曰 京城 , 天寶 元年曰 西京 …… 肅宗 元年曰 上都 。”
(3). 元 初于 灤河 北岸建 開平府 , 世祖 中統 五年(1264)加號 上都 ,歲常巡幸,終 元 一代與 大都 并稱兩都。故址在今 內蒙古 多倫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詔令·建國都詔》:“ 中統 五年八月日欽奉圣旨中書省奏: 開平府 闕庭所在,加號 上都 ,外 燕京 修營宮室,分立省部,四方會同,乞亦正名事。準奏。”
(4).指天宮。《后漢書·張衡傳》:“羨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賢 注:“上都,謂天上也。”
成語(Idiom):上都(shàng dū)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d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皇帝定都或重要官員上任到首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上都是中國歷史上用于皇帝定都或重要官員上任到首都的成語。"上"表示上升、升遷,"都"表示首都。這個成語用于描述皇帝遷都或重要官員到首都上任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上都這個成語主要用于描述皇帝遷都或重要官員上任到首都的情況。可以用于歷史故事、文學作品、演講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上都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定都或重要官員上任到首都被視為重大事件,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上都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上"和名詞"都"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終于上都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2. 皇帝下旨,要遷都到南方,上都之后,國家的發展迅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皇帝或重要官員乘坐馬車或車船,由遠方上升到首都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皇帝的遷都歷史,以及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重要官員上任的情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昨天我們學校迎來了一位新校長,他從外地上都來到我們這里工作。
2. 初中生:歷史書上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就上都咸陽,成為中國的首都。
3. 高中生:明朝時,朱棣成為皇帝后,遷都到北京,建立了明朝的首都。
以上是關于“上都”成語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