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柯
成語(Idiom):鳴柯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臨死前,無聲地告誡后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鳴柯”源自《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將伐秦,莊子有疾,使人請休。公曰:‘丘也固疾矣乎?’對曰:‘然。丘聞之,以善鼓瑟琴者,不如枯木生花;以善鳴琴瑟者,不如枯木出聲?!唬骸葜??!蜃釉唬骸煜掠械酪?,丘不復見之矣?!币鉃榍f子生病后,滕文公問他是否病重,莊子回答說:“是的。我聽說,善于敲擊瑟琴的人,不如枯木開花;善于彈奏瑟琴的人,不如枯木發聲?!彪墓牶鬀Q定放棄伐秦。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人在臨死前,無聲地告誡后人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默默地給予他人警示和教誨的情境。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在臨終前的告誡和忠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源自《孟子·滕文公上》,講述了莊子生病后滕文公來探望他的情景。莊子以枯木開花和發聲來比喻人的行為,暗示滕文公應該放棄伐秦的決定。這個故事以及莊子的智慧和深刻的見解,使得“鳴柯”成為了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鳴是動詞,柯是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臨終前鳴柯,告誡子孫要堅守道義。
2. 老師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默默地鳴柯,給予學生們最后的教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鳴柯”與“鳴聲的柯木”聯想,形象地表示人在臨死前默默地發出警示和教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莊子的其他哲學思想和著作,深入了解他的思想體系。
2. 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默默無聞”、“無聲勝有聲”等,了解更多相關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爺爺臨終前鳴柯,告誡我們要好好學習。
初中生:那位科學家在臨終前鳴柯,告誡人們要保護環境。
高中生:這位著名作家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默默地鳴柯,給予讀者最后的啟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