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kǒu yǎo dìng ㄧ ㄎㄡˇ ㄧㄠˇ ㄉㄧㄥˋ一口咬定
堅持己見,硬不改口。《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誰想 安公子 雖是個年少后生,卻生來的老成端正,一口咬定了幾句圣經賢傳,斷不放鬆。” 聞一多 《給臧克家先生》:“你們做詩的人老是這樣窄狹,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詩什么也不存在。” 馬南邨 《燕山夜話·從紅模字寫起》:“我的老朋友卻一口咬定 顏 體楷字最講規矩,初學非臨摹它不可。”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口咬定
成語(Idiom):一口咬定
發音(Pronunciation):yī kǒu yǎo d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堅決地肯定或斷定某件事情,毫不動搖地堅持自己的觀點或判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一個人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仍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或判斷,并且對其他人持續地堅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適用于形容一個人在爭論或辯論中,堅決地維護自己的觀點,并且不肯輕易改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的平原君虞卿與魏國的大夫龍陽子進行辯論,兩人爭執不下。虞卿咬定說:“龍陽子一定是個賊人。”后來事實證明虞卿的判斷是正確的。這個故事中的“一口咬定”一詞就源于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一口咬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口咬定這個人就是罪犯,但是沒有任何證據。
2. 老師一口咬定我沒做完作業,可我真的做完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故事起源相關的場景進行聯想記憶。想象平原君虞卿堅決地咬定龍陽子是賊人的場景,將這個形象與成語“一口咬定”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固執己見”、“一意孤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一口咬定我作弊了,可是我真的沒做呀!
2. 初中生:他一口咬定我抄襲了他的作業,可是我從來沒有!
3. 高中生:她一口咬定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可是我覺得是對的。
4. 大學生:教授一口咬定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我認為他可能有些片面。
5. 成年人:他一口咬定這個方案行不通,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試一試。